Writer: Vivi CHEN, Irina LIN
Social Media Team: Vivian CHUANG
碳排放和氣候變化議題在今日社會中廣受關注,相關術語與概念不斷湧現,並隨著減排政策的實施變得更加複雜。理解這些概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為它們對有效管理和減少碳排放至關重要。台灣設立了以「自願減量為主」理念的碳權交易所,提供國內碳權交易、國際碳權買賣和碳相關諮詢服務。然而,在踏入碳權交易市場之前,是否所有人都了解這個市場的規則和專有名詞呢?
碳權(Carbon Credit) V.S. 碳配額(Emission Allowance)
我們常聽到的「碳權」單位是以一公噸二氧化碳量化,而其實「碳的排放權」這個概念主要在兩個不同的碳市場被應用,其用法及專有名詞也有所不同。「碳權(Carbon Credit)」用於自願性市場,是透過嚴格的申請流程所產生的減量行為;而「碳配額(Emission Allowance)」則用於強制性市場,常聽到的總量管制的概念,是由政府分配給企業的額度,通常與政府監管政策有關。
圖一、碳市場運作模式
「碳配額」和「碳權」的計算方式都等同於一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兩者之間的差別在於「碳配額」是政府分配給企業的額度,允許企業排放一定量的碳。而「碳權」則是企業主動採取減碳措施並經由國際認證機構確認後獲得額外的排放額度。
碳市場介紹—強制性市場與自願性市場
圖二、碳市場運作模式
-強性市場 (Mandatory Market)
強制碳市場運作方式是透過總量控制(Cap and Trade)的方式實行。在這個系統中,管制機構(政府單位)設定了整體碳排放總量,根據所定之規範,分配給被列管的產業相對應的「排放許可」也就是所謂的「碳配額」。當企業的碳排放超過其分配的碳配額時,企業也可以透過碳交易市場購買碳配額。而這些被拿出來交易的碳配額,就是企業透過減量技術將碳排放量降低將,在過程中有多餘的排放配額,就可以拿到碳交易市場上交易以賺取獲利。其中最有名的案例就是知名企業特斯拉,透過「碳配額」獲得比本業還高的獲利。而強制性市場並非只是強制使企業降低碳排放,同時也為真正落實減碳行為的企業提供額外的收益獲得經濟回報。
*常見的國際碳交易市場:
1. 歐盟排放交易制度(EU ETS)
2. 韓國碳交易系統 (K-ETS)
3. 加州總量控制與交易計劃 (California’s Cap-and-Trade Program, CCTP)
-自願性市場 (Voluntary Carbon Market, VCM)
自願性市場是一個允許個人、企業或組織直接參與的碳交易平台,參與者能於交易平台中購買透過減量專案(如種樹造林、再生能源項目或效率提升等類型)所產生的「碳權」,來相抵掉自身的排放量。自願性市場的參與者通常希望透碳權抵減的方式,來達成自行設立的永續目標。值得一提的是,台灣碳權交易所(Taiwan Carbon Solution Exchange, TCX)已於今年八月正式掛牌,為國內外企業提供了一個中央化的市場,以利於實現各自的碳中和目標。
*常見的國際碳交易市場:
目前,各界容易混淆這兩個碳交易市場的規範和名稱,儘管概念相似,但在細節的規範和上仍有所區別。但無論是哪個市場都有效的降低企業碳排放,同時也為實踐減碳目標的企業提供一些經濟回報。為了更有效地推動減少高碳排企業的碳排碳量,國家政府及管制機構會透過徵收「碳稅」或「碳費」的方式來落實減碳的決心。今年台灣政府也跟進國際,訂定出了相關法規徵將於2025年開始徵收碳費。雖然兩項規範都是在激勵減排行動,但其實課徵後的費用用途有所不同。
碳稅、碳費有什麼不同?
碳稅 (Carbon Tax) 與碳費 (Carbon Fee) 都是透過政府以價制量的方式決定每噸二氧化碳的稅費金額。總的來說,碳交易市場和碳稅都是政府推動減排行動的手段,透過經濟激勵和制度約束,促使企業更積極參與減碳,同時也為政府提供了資金來支持更為環保和永續的發展。
-碳稅 (Carbon Tax):
主管機關:碳稅的主管機關通常是財務部,這意味著徵收資金會納入國家稅收體系中。
資金用途:這些資金可以被用於各種政府支出,可以比較滿足各種社會需求,包括社會福利項目、基礎建設、健康和教育等領域。
-碳費(Carbon Fee):(以台灣為例)
主管機關:碳費的主管機關為台灣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資金用途:徵收資金專門用於減碳,例如發展低碳技術或溫室氣體管理基金。這種方式能更重點關注環境保護與氣候變化的應對。
圖三、碳稅跟碳費的差異
身爲以外銷為主的台灣,除了需要了解各國所擁有的碳交易市場規範外,碳相關法規逐漸成為貿易企業關注的核心議題如「碳邊境關稅」(Carbon Boarder Tax),此規範針對的是進口商在進口高碳排產品時,所需要被徵收的特別關稅,因而延伸出更多的議題討論及相關法規讓企業遵守。歐盟國家成為全球的環保領頭羊,率先宣告將實施碳邊境關稅,這也是全球首例。這項措施不僅彰顯了歐盟在氣候行動上的積極態度,更為其他國家提供了一個引導全球減碳的典範。
-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
是歐盟為因應氣候變遷而實施的政策之一。CBAM的目標是確保歐盟企業在國際市場上仍保持競爭力,因此要求特定產業支付高碳排費用,以彌補其在碳稅制度下的生產成本增加。這樣的機制有助於防止企業將生產轉移到碳排放法規較寬鬆的國家,以取得競爭優勢。
-清競爭法案(CCA):
則是美國的針對碳邊境關稅所制定的法規,隨著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於今年的試行,美國清潔競爭法案也計劃於2024年上路。CCA目的減少氣候污染,對高碳排放的進口商和美國國內製造商徵收碳關稅,通過碳關稅等手段推動美國低碳經濟的發展。
圖四、碳邊境貿易規範
因此,對於台灣製造商而言,積極應對全球清潔競爭法案的趨勢至關重要。透過技術創新和可持續生產實踐,台灣企業不僅能夠提高在美歐市場的競爭力,還能在全球市場中贏得更多的信任和支持。同時,政府和產業應共同合作,建立更完善的環境政策和支持措施,鼓勵企業投資於環保技術和低碳生產。
在全球綠色轉型的浪潮中,台灣製造商有著龐大的機遇,透過綠色技術的應用和永續發展的實踐,不僅能夠迎接未來的挑戰,更能夠在全球清潔競爭的舞台上贏得可持續的成功。因此,藉由積極轉型,台灣製造業不僅能夠擺脫碳關稅的衝擊,還能成為全球綠色轉型的領航者,為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