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iter: Bin HU, Vivian CHUANG, Lynn HSIAO
Social Media Team: Sherry CHEN
「碳權」這個關鍵字在2023年臺灣碳權交易所成立後,再次受到臺灣市場的高度關注,但其實碳權已經在國外運作超過20多年的時間。而回顧臺灣2007年國際金融危機時,大眾正為工業及進出口貿易等想辦法,環境並非是急需處理的議題,但南極碳資產管理公司的總監──莊昇勳博士卻看到臺灣減碳的潛力。莊博士畢業於東海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系,現任The International Tracking Standard Foundation共同創辦人和董事,ECCT歐洲商會中台灣委員會聯合主席,及石門山綠資本有限公司創辦人總監等。看似簡單的經歷,回到當時情況,推動再生能源憑證及碳權實屬不易,投入永續產業多年的他,儘管開發困難,仍以身為先驅者為傲。
圖一、The I-TRACK Foundation Board 莊昇勳博士
自2007年起他與南極碳開發團隊開始致力於亞洲各地碳權專案開發,包含水力、風力、太陽能發電及沼氣發電等種類,不僅如此,他更帶著國際碳權的開發經驗返回故鄉。將國外碳權開發方式引入臺灣,積極將環境永續的效益最大化,並且讓臺灣在淨零的道路上不落人後。
圖二、南極碳團隊採訪莊昇勳博士
跨越初始挑戰 專案註冊通過僅是入場門票
2007年,嘉南農田水利會的西口水力發電廠竣工,是臺灣第一座水力發電廠,莊昇勳博士想透過這個機會,為臺灣在國際樹立起標竿。然而當時碳權這個概念在台灣聞所未聞,莊昇勳博士多次拜訪嘉南農田水利會,卻屢次遭拒於門外。回顧這段心路歷程,莊昇勳博士娓娓道來:「當年別說碳權開發,光『碳』這個字要跟再生能源、水力電廠沾上邊,就沒有人能夠理解了。」但他並未因此放棄,與團隊以誠懇積極的態度及不懈地努力,終於把在臺灣新穎的「碳權開發」概念,成功傳遞到嘉南農田水利會會長心上。
讀者在先前系列文章中,應該比較了解「碳權」包含由國家/政府所訂定的強制性規範(俗稱碳配額)以及自願性市場(俗稱碳權)上兩種,而開發後者自願性市場的碳權流程確實不容易。
「自願性減量碳權的申請流程,看似是有跡可循的SOP(標準作業程序),但在這之中每一個專案都包含著相當多不可控制的因素」。從莊昇勳博士訪談中了解,開發碳權從決定啟動到專案註冊充滿挑戰,包含:
1. 先了解專案型態並選定減量的方式,像是再生能源減量型、改善製程、負碳排技術及森林碳匯等。
2. 再緊接著在各式各樣的方法學中,找到最適合專案類型的相對應方法學
3. 還有要選擇合適的碳權標準,如碳驗證標準VCS、黃金標準Gold Standard或是臺灣環境部的自願減量專案。
4.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去審視這一個專案是否有外加性包括法規、技術障礙及普遍性等
5. 再來才是撰寫計畫書,包括監測計畫的實施與執行,並找尋具資格的第三方機構進行專案的確證。最後則是向相關機構提出申請,將專案完成申請註冊流程。
但是「專案註冊通過只是取得入場的門票,真正具有挑戰的是申請額度。主要是因為實際執行專案期間,要不斷確保專案的一致性及穩定性,並確實監控記錄相關數據」,莊昇勳博士說明,碳權開發專案通過註冊之後的執行,還需要再找第三方查驗機構查證,確認監測數據無誤後,才能申請核發碳權。只要中間一個過程出了問題,前面的努力就需要打掉重來。
碳權開發里程碑 西口水力邁向國際碳權交易
與嘉南農田水利會簽訂協議後,莊博士啟動西口水力碳權一案,在2009年10月28日專案完成國際標準VCS確證工作,隨即於2009年12月17日通過第一期查證,並完成VCS登錄程序,第一期獲得的碳權額度達87,000公噸二氧化碳當量[J(1] ,相當於三萬多戶家庭一年用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西口水力發電案也是臺灣第一宗依國際減碳標準通過確證及查證的減量專案,也是第一個可在國際市場上交易碳權的案例,讓台灣在減碳的這條路上嶄露頭角。不僅如此,莊博士及團隊也在後續投入更多國內外的碳權開發,我們將透過系列文章,更深入地分享有關臺灣抵換專案的開發經驗。
莊昇勳博士認為,碳權開發的特色就在於每個專案都是獨一無二。碳權要能成功開發,需要有對環境永續有願景的專案業主、合適的法規、具備足夠經驗的專業開發團隊,除此之外還有資金與效益考量、技術條件、社會環境等天時地利人和都要能具備。而最終產出的果實,就會是對這些願意與社會、經濟及環境共榮的投資者及企業家鼓勵的讚譽。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