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iter: Gigi SU, Bin HU, Vivian CHUANG
Social Media Team: Sherry CHEN
地球正面臨著許多威脅,包括生物多樣性喪失、海洋污染以及迫切需解決的氣候議題。世界各國與企業,都在為過去未納入的環境成本付出代價與補償。然而個人要如何加入改變的行列呢?四月將迎來對環境保護的重要節日,每年4/22為世界地球日(Earth Day),以保護環境、打造更美好的地球作為宗旨,鼓勵大家透過一些簡單的方法,以個人的角度,從不同的面向來減少對地球的負面影響,共同為地球做出貢獻。那個人除了日常的節約能源外,還有哪些行動能夠落實低碳永續、由下而上發揮個人力量,一同打造永續生態圈呢?
消費需求是驅動低碳轉型關鍵誘因
由於個人減碳行為多受限於個人習慣和生活模式,缺乏具體的實質效益,難以在大範圍內實現減碳目標。而近年政府希望從電動車的補助計劃,帶入企業自願減量的概念,加上各縣市的汰換補助政策,給予消費者誘因選購低碳產品,進而推進低碳產品的需求。像電動機車品牌Gogoro在騎乘資訊中,將騎乘過程中消耗的電能量化為總減碳排,讓使用者對環境的貢獻更有感,同時也助於企業減碳行動的執行。
圖一、gogoro騎乘資訊換算排放量/ 資料來源:蘋果仁
支持負碳商品,獲得個人碳資產
從日常消費帶動減碳意識是實現低碳生活的唯一途徑,台灣碳交易之父李堅明教授將碳權概念衍生到個人消費領域,透過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設置負碳商品專區。你是否曾想過「哪些產品可以成為負碳商品呢」?
消費產品必須完成碳盤查再取得環境部核發的「碳足跡標籤」,再透過採購碳權,並對消費產品註銷碳權(抵銷生產時的排碳),才能成為真正的負碳商品。凡購買負碳商品的消費者,即可累積自身的「碳資產」額度,並且轉換為優惠及折抵消費。李堅明教授強調,個人碳帳戶是民眾改變消費行為的開始,檢視自己的每一筆消費,一同承擔減碳的責任。全家從2019年推行此活動至今,會員累積碳資產量已達1.2億噸。這樣的消費模式除了建構個人碳資產的雛形,也鼓勵有能力減碳的企業,加強減碳企圖心,從碳中和邁向負碳,將低碳產品從小眾市場推向主流期望。
圖二、全家碳資產累積帳戶/ 資料來源:我們的島
真正落實「個人社會責任」才是全球淨零的關鍵!
減碳不只是企業的責任,而是一場具有時效性的全民運動。民眾有低碳消費的意識已經是一大進步,但是意識和行為之間的落差,是推行的一大挑戰。消費者通常對於環境友善的產品抱有疑慮,因其對無法量化其購買行為的環境效益感到困惑,或是缺乏實質的購買誘因。法規推動迫使企業低碳轉型,若再加上消費者購買低碳商品的拉力,才能反向鼓勵企業減碳,甚至使用碳權抵銷生產時的排碳,加速帶動整體減碳,實現個人與企業合作共「減」的正向循環。
資料來源: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