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Rti廣播電台報導 :探討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對台灣企業之影響

受訪 . 廖佩瑄 經理

撰文 . 李亭萱


什麼是碳排放權?

由於氣候變遷,無論是政府或是民營企業皆希望透過永續的貢獻來達到溫室氣體減量。在總量管制或政府分發一定碳排放許可給企業的背景下,不見得所有行業別的減排技術或設備配置可以立即將其生產活動的碳排量控制在一定範圍內,一旦企業的排放量超出排放許可,就必須和其他仍有排放額度的企業購買碳排放權,其交易方式可用金錢或是利益合作關係交換。而因為溫室氣體的種類很多,所以國際上將這些溫室氣體依據全球暖化潛勢(GWP)量化為一噸二氧化碳對於全球暖化的影響量,因此已交易面來看,可將「噸二氧化碳」當成碳排放量貨幣來衡量。

中國全國碳交易市場啟動

碳排放權在世界已行之有年,以中國為例,自從2011年開始即有不同的省市陸續展開碳交易的試點。過去一噸二氧化碳的置換權高達62塊人民幣,最低則只有6~10塊人民幣,其價格範圍之廣,取決於每個省份的制度及交易情況。而中國全國性碳市場於7月16日在北京、上海及武漢同時舉行,號稱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場,估算其覆蓋的排放量約可高達40億噸二氧化碳!但目前這個機制規範的地區仍在中國境內,且性質以自願性為導向,所以通常是對鄰近的國家才有比較大的影響,目前對於全球的衝擊性及影響市場價格的程度仍須待觀察。

台灣在國際扮演的角色

台灣在2020年底擬將《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並將增訂「碳費」徵收機制,但相關的確切細則尚未明朗,對比全球針對溫室氣體排放訂定的一系列規則,例如: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草案、美國碳關稅,台灣缺乏對於碳定價方面的機制,在面對國際碳市場的劇烈變化時,只能處於被動的角色。以歐盟CBAM為例,訂定此法的目的是為了要保護歐盟境內致力於減排的產業,針對進口至歐盟國家的產品徵收碳關稅,即可平衡減排成本,維持真正公平的貿易,避免碳洩漏(carbon leakage)。雖然目前受草案規範的只有排放強度較高的水泥、電力、化肥、鋼鐵及鋁五大行業,但依據貿易及排放強度綜合分析,下一波有望納入貿易強度較高電子業,其占比台灣總出口額高達40%,可見對台灣企業的影響不容小覷。但以另一方面來說,台灣可以在各國發展較純熟的市場基礎下,以之為借鏡,進而規劃出更健全的定價機制。

中國全國碳交易市場對台灣企業的影響

對於中國碳市場的啟動,雖然其機制的規範對象為中國境內,但有在中國設廠的台灣企業需提高警覺,因其廣泛涵蓋高碳排放量的製造業,若無法因應此政策,如:提高自身產品附加價值、致力於永續議題及產品碳足跡,則必須面臨廠址外移的抉擇。

(Rit 中央廣播電台)

https://www.rti.org.tw/radio/programMessagePlayer/programId/789/id/125962


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已於2021年7月16日啟動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 ; 中國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表示:「中國碳市場覆蓋排放量超過 40 億噸,將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你不能不知道:碳排放權交易、55套案,與未來環保趨勢!(Rit 中央廣播電台)

  • 什麼是碳排放權?

  • 碳排放權,為什麼可以交易?

  • 碳排放權交易在全球其實是行之有年,每年的交易金額大約有多少?

  • 這個號稱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對全球的碳市場交易,會有怎樣的影響?

  • 台灣在碳排放權交易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 台灣產業在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之後,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bottom of page